博客年龄:18年6个月
访问:?
文章:338篇

个人描述

姓名:颜光明上海汽车记者。采访之余,先后参与一些汽车专题的策划,如央视12集专题片与汽车同行、新民周刊汽车竞争文化角力、汽车导报100期特刊我们与汽车一起走过、以及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记者眼里的外国汽车》;此外,还在同济大学举办过汽车文化系列讲座,在有关报刊开设汽车专栏等。现仍奔波于一线采访,笔耕不缀。

吉利的“勇猛”与沃尔沃的“尴尬”

2009-12-23 09:33 阅读(?)评论(0)

 客观来看,这是两个文化反差很大的车企,无伦是层次、理念,还是针对的市场和管理模式都很不一样。所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新闻也就一点都不奇怪。问题是,在市场为王的今天,物质和贸易的交易并不难,难就难在文化的接受与融合才是真正的难点。尽管有人说这是“蛇吞象”现象,也有人说,这是“天仙配”,但谁也不可忽视资本的力量在当今汽车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无足轻重。

 

吉利的“勇猛”与沃尔沃的“尴尬”

撰文/颜光明

 

“沃尔沃不会因并购而影响在中国的业务”

沃尔沃中国CEO柯力世博士在针对媒体关于沃尔沃被并购的问题时明确表示,不管谁来掌管沃尔沃,都会把这个著名品牌搞得更好,更有价值,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吉利宣布并购沃尔沃,他认为,这对品牌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沃尔沃在中国的当家人,他说,沃尔沃被并购不是因为经营业绩不好的选择,而是因为控股方的原因。至于福特为何要出售沃尔沃他就不好说了。不过,他认为,沃尔沃作为世界豪华车品牌近年来整体上正在往上走,品牌的影响力也正在走强,出现勃勃生机。这无论是开发能力,还是车型,都在技术性能和品牌层面上彰显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和文化特质。

柯力世说这番话的底气源自于沃尔沃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表现(今年销量增长6.9%,中国前11个月增长了71%),不仅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已开始强劲反弹,而且在中国领跑了豪华车市场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沃尔沃被出售岂能不引起人们的好奇?况且,前来收购的竟是一个生产低端车出名的中国民企,这就格外引人关注。

 众所周知,沃尔沃是以生产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出名,其北欧的设计风格和人文理念在世界车坛上独树一帜,被视为“低调奢华”的典范,它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诉求针对的都是成熟的中产阶层。相对而言,吉利在中国被列入“非主流汽车”,以低端品牌的示人。人们注意到,在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上,沃尔沃汽车被大会指定为官方用车。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企业的价值观。比如他们率先提出“零伤亡”、“零排放”的目标等,由此,沃尔沃所提供的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公民形象。他们不仅在安全方面引领行业标准,而且在节能环保领域同样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建树。今年9月,沃尔沃C30 BEV电池电动车首度公开亮相,预计2012年将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可以通过家用电源充电,总续航里程大约为1,200公里。相对我而言,吉利在产品和技术储备方面相距甚远,尚难匹敌。

有人说,沃尔沃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暗藏高科技,不落俗套的时尚,其背后有很强的软实力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正如吉利老板李书福自己所坦诚的那样,“沃尔沃的高贵就像个淑女,以前只能远看。”按习惯思维很难想象吉利会收购沃尔沃。但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客观来看,这是两个文化反差很大的车企,无伦是层次、理念,还是针对的市场和管理模式都很不一样。所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新闻也就一点都不奇怪。问题是,在市场为王的今天,物质和贸易的交易并不难,难就难在文化的接受与融合才是真正的难点。尽管有人说这是“蛇吞象”现象,也有人说,这是“天仙配”,但谁也不可忽视资本的力量在当今汽车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无足轻重。

这就是吉利收购沃尔沃所引起反响的重要原因。现在看来,对于此案的结果显然并不重要。我们应看到,在商业社会里此类事件将会走向常态,人们要学会适应或习惯于这样的市场运作或企业的角逐。而吉利的“勇猛”与沃尔沃的“尴尬”,为今日汽车竞争提出了新的思维和视角。但从经营层面看,不管随来执掌沃尔沃,只有不断注入普世价值的文化和符号这个品牌才会有生命力,创造它的价值,否则将会本末倒置,落下话柄。

                                                          2009年12月23日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